|
|
亚洲象救助项目 | ||
![]() | ||
“雨林修复”项目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“雨林修复”项目一、项目介绍: 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(以下简称“基金会”)“雨林修复”项目,是引导村民退出自家不适宜种植橡胶、茶叶和咖啡等单一经济作物的高海拔地块,由基金会免费发放珍贵树种给村民的替代种植行动,从而达恢复(提升)地块土壤种植生产力,修复热带雨林生态环境,保护雨林生物多样性,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创新生态发展目的。 二、项目背景: 经过 50 多年的开发建设,西双版纳州建成了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基地,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。2012 年,全州橡胶种植面积为 435 万亩,占云南省种植面积的52%,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5.6%,产值突破58 亿元,占全州生物产业总产值的 44.5%,为全州人均提供收入2372 元。整个西双版纳州直接从事橡胶生产的人员13 万人,涉及全州农村人口近40万。天然橡胶已成为全州生物产业中产值最高、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最大的骨干产业。 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,国有、集体土地租赁政策和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相继出台,在天然橡胶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作用下,农垦和民营橡胶园有了迅猛发展。全州橡胶园种植面积从上世纪末的195 万亩,快速上升至2012 年的435 万亩,正是在这一期间,超规划(区划)、超海拔和和超坡度种植的“三超”橡胶园盲目扩张已超越了橡胶园种植适宜区的界限,带来了毁坏水源、过度垦殖、林种单一、水土流失和滥用除草剂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。这样高速发展的农垦,导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迅速萎缩,大量珍稀动植物资源在尚未被了解的情况下就基本消失了 到20世纪80年代,西双版纳州低海拔地区的热带雨林基本已经砍得差不多了。1976-2003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从占土地总面积的10.9%减少到3.6%,橡胶种植地从1.1%增长到11.3%。其中,2003年海拔1000米以上的橡胶面积是1988年的10倍。橡胶大规模种植导致了西双版纳生态防护功能削弱,濒危物种的生态环境逐渐缩小,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锐减。影响西双版纳的局部小气候,具体表现为雾日和雾量减少,区域性干旱加重。橡胶种植地截留雨水的能力仅仅是热带季节雨林的60%,大量的雨水直接落到地面,形成地表径流,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。而预计则水土流失严重。土壤氮矿化速率是生态系统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,热带森林转化为橡胶种植地后,土壤氮储量和氮矿化速率显著降低,使得热带雨林的土壤更加贫瘠。 三、项目发起原因: 基诺山基诺族乡地处景洪市东北部,基诺族乡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,是基诺族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基诺族是1979年国务院正式确认的我国第56个民族,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,也是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。基诺山乡年平均气温18-20摄氏度,最高海拔1691米,最低海拔550米,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,而橡胶树喜高温、高湿、静风和肥沃土壤,要求年平均温度26~27℃,基诺山乡“三超”区域且海拔1000米以上橡胶长势缓慢,出胶水少,胶农生产投入回报率低,为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方针政策,修复西双版纳雨林生态,同时保障村民收入,促进乡村振兴,通过恢复生态、发展新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产品等方式,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多样化渠道,保障巩固农民扶贫工作成果(不返贫),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策划并发起了“雨林修复”项目。 四、项目详情:
1)项目实施方式: 由基金会和退出地块农户签订10年植树管理合同,免费发放珍贵树苗到户,按照每棵树苗10元/年的管理费支付给农民,农民负责养护已种植的树苗,每年除草2次,并接受基金会的实地检查。 农民参与雨林修复的方式如下图示: 2)项目试点区:
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族山乡巴飘村、巴朵村。(试点区域持续扩大中)
3)项目开展情况:
项目自2018年开展实施2年以来,已种植9006棵树,预期恢复土地面积约150<span style="box-sizing: border-box; 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border: 0px; font-style: inherit; font-variant: inherit; font-weight: inherit; font-stretch: inherit; font-size: 19px; line-height: 32.49px; font-family: 宋体; vert | ||
copy right@2022-2023 技术支持:杭州传善科技 |
备案号:滇ICP备14000876号-3 |
![]() |
copy right@2022 技术支持:杭州传善科技 | |